返回 桓容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百二十二章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长安历史悠久,nbsp始建于西周。

    nbsp周文王时建酆京,周武王时建镐京,后世合称为酆镐,nbsp是为周朝国都,nbsp也是华夏历史上,第一座被称为“京”的城市。

    nbsp经过西周的强盛,nbsp东周逐渐走向衰弱。

    nbsp前期春秋争霸,后期战国征伐,nbsp秦王扫六合,nbsp一统天下,定都咸阳。长安成为秦都的一个乡聚,是秦宗室长安君的封地。

    nbsp秦二世而亡,楚汉争霸,nbsp汉高祖击败西楚霸王,nbsp定鼎中原。

    nbsp西汉立国,定都长安。

    nbsp汉高祖命丞相萧何主持营造都城,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长乐宫,后又建起未央宫。

    nbsp至汉武帝时,nbsp西汉国力达到鼎盛,nbsp先后修建了北宫、桂宫和明光宫,并在城西扩建上林苑,开凿昆明池,nbsp建别宫等。

    nbsp东汉末期,nbsp群雄并起。

    nbsp三国之后,nbsp西晋短暂统一。永嘉之乱后,五胡内迁,窃踞中原,长安先后被几个胡族政权占据。

    nbsp东晋时期,氐族实力一度强盛,建制称帝,以长安为都。

    nbsp秦氏坞堡异军突起,先下邺城,后下长安,驱逐慕容鲜卑和氐人建立的政权,统一北方。

    nbsp秦氏同样选择定都长安,在桂宫的基础上重建宫室,并在城内建造坊市。长安气象日渐恢复,都城人口逐渐增加,但因多年战乱,北方人口锐减,这时的长安城,同两汉时期仍有不小的差距。

    nbsp秦氏入主长安,决意大力发展生产,奈何天灾人祸不断,北地谷麦连年歉收乃至绝收。

    nbsp虽有南地和西域运来的粮食,想要支持几十万大军的口粮,还要赈济国内灾民,实是捉襟见肘,一日比一日困难。

    nbsp桓汉军队大举北上,连拔数城,自身的战斗力是一则,秦兵缺粮、军心不稳又是一则。

    nbsp如果不遇连年天灾,秦国粮食充足,绝不会轻易北伐。即使他想,郗愔和谢安也不会答应。

    nbsp秦国缺粮,将士和百姓都吃不饱,军心不定,人心不稳。遇大兵压境,胜利的天平自然会渐渐倾斜。

    nbsp如果秦国不缺粮,将士百姓都能丰衣足食,论个人的战斗力,实际上高于桓汉士兵。尤其是秦国的骑兵,横扫漠南,驱逐贼寇,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。

    nbsp铁了心要打,倒也不是不可以。

    nbsp但在这种情况下,双方的伤亡必定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上升,到头来分出胜负,却是汉室实力大损,予外族可趁之机,重演永嘉之后的惨祸。

    nbsp“天命吗?”

    nbsp立足长安城下,难言是什么心情。

    nbsp喜悦?

    nbsp还是掺杂几分苦涩?

    nbsp为恢复华夏,南北必须统一。

    nbsp为偿仅有的一点私念,他同秦璟曾于帐下定约。

    nbsp时至今日,事到临头,他又变得不确定。将心比心,换成是他,真能抛下一切?

    nbsp握紧佩剑,用力的咬牙,嘴里尝到更多苦涩,隐隐夹杂着铁锈的滋味。

    nbsp“陛下,桓刺使已至帐前。”

    nbsp“阿兄到了?快请。”

    nbsp思绪被宦者打断,打了个激灵,用力拍了下脸,逼自己抛开纷杂的念头。

    nbsp这一幕恰好被入账的桓石秀看到。

    nbsp桓刺使诧异的挑了下眉,拱手行礼之后,好奇问道:“陛下可是有烦心事?”

    nbsp“确有。”没有否认,却不打算详叙,而是铺开舆图,指着图上长安的位置,道,“阿兄,长安城高池深,易守难攻。城内将兵能征善战,且有数万青壮可以征召。如要强攻,死伤定然不小。”

    nbsp谈起攻城,桓石秀立刻严肃起来。

    nbsp“陛下所言甚是,要下此城,需得从长计议。”

    nbsp贾秉请见时,和桓石秀正就攻城之策展开商议。依照桓石秀的意见,最好先发起一次强袭,摸一摸长安的底。

    nbsp“臣得消息,秦有重兵驻于边境。为防中途生变,攻城之战需得谨慎,却也要速战速决。”

    nbsp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是困难异常。

    nbsp此时的长安不比建康,却也有几十万人口。单凭人命去拼,实是下策。

    nbsp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兵顿城,围而不攻,等到城内粮食耗尽,人心不稳乃至生出混乱,汉军趁势进兵,城池轻易可下。

    nbsp此计固然好,要担的风险委实不小。

    nbsp秦玚秦玖驻兵边境,此前是秦兵短板,如今变成悬在汉军头顶的一把刀。

    nbsp拖得时间长了,边州的秦军大举南下,汉军很可能腹背受敌,之前的战果都将化为虚无,北伐之战功亏一篑。

    nbsp纵然不败,同秦军硬碰硬,之前担忧的事一样会发生。

    nbsp两军实力大损,都需时间恢复。

    nbsp被赶到漠北的高车、乌孙瞅准时机,恐将再次南下。西域胡、三韩和西南夷狄都会蠢蠢欲动。驻守地方的刺使和将领再有野心之辈,南北统一终将成为泡影,两个汉家政权怕也会分崩离析。

    nbsp这并非是危言耸听。

    nbsp历史上,苻坚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。

    nbsp虽然彼此情况有很大不同,可谁能够保证,最坏的情况一定不会发生?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,桓石秀一时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nbsp贾秉沉吟片刻,脸上不见忧色,而是微微一笑,道:“陛下莫非忘了,石刺使的兄弟正在长安。”

    nbsp听闻此言,不禁一愣。

    nbsp“秉之是说石勉?”据他所知,石勉正在并州,并未至长安。

    nbsp冀州刺使之所以开城投降,除了青、并两州刺使合兵包围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石勉带去赐给的印章,当面进行游说。

    nbsp“非是石勉。”贾秉摇摇头,“是石励。”

    nbsp石勉是石劭的庶弟,随他一同逃至南地。其本名石勖,后为行走北地方便,避免被人猜疑,化名为石勉。

    nbsp贾秉口中的石励是两人的族兄,当年一起北逃,不想在途中分散。石劭、石勉随流民逃至盐渎,石励则带着家人流落到魏兴。

    nbsp只能说,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。

    nbsp论起生财之能,石励不比石劭,却也是人中翘楚。

    nbsp在登基之前,石励就聚集起一批小商人,行走在两国边界。

    nbsp这些人多为流民出身,从北至南,九死一生,脑袋别在裤腰带上。遇上盗匪,绝没有交钱免灾

第三百二十二章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