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桓容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百二十九章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江等地的桓豁桓冲等人,群臣的脸色又是一变。

    nbsp如果登上皇位,肯定不会如司马氏“听话”。同样的,朝中的权柄也将重新分割。

    nbsp阻拦他登位?

    nbsp多数人都是暗中叹息,摇了摇头。大势如此,大局已定,非几人之力可以转圜。

    nbsp琅琊王氏、高平郗氏明显支持,出面方对,必要同几家对上。

    nbsp谢安刚从桓豁手中接过扬州刺使,谢玄和桓石虔一起领兵在外,彼此的利益纠葛几乎摆上明面。届时发生冲突,谢氏会站在哪一方,不言自明。

    nbsp以周氏为首的吴姓名没有明确表态,从今天表现来看,七成以上会支持“新帝”。

    nbsp追溯到元帝渡江,王导王敦掌权,吴姓从繁盛到没落,乃至于在朝堂被边缘化,仅是几十年而已。经历过诸多“不公”,心中积累不少怒气,定是乐见司马氏跌落尘埃。

    nbsp遇上今日之事,不落井下石就是好的,帮忙绝不可能。

    nbsp太原王氏无意出头,余下的文武多识时务,没有主动当出头的椽子。失去杀鸡儆猴的机会,未免有些遗憾。

    nbsp再度警示自己,今天迈出这一步,实际上并不代表成功。

    nbsp一切只是开始,接下来,他要面对的就不是司马曜这样头被门夹,以致于脑回路扭曲的奇葩,而是环海沉浮、政治经验丰富的各士族门阀。

    nbsp朝堂权柄、都城外的利益都需要重新划分,过程必须慎之又慎。

    nbsp今日的朋友,转身就可能成为敌人。在牢牢掌控君权之前,他必须打起精神,应对各方袭来的明枪暗箭。

    nbsp看着郗愔,再看看王彪之和谢安,心中早有打算。

    nbsp大典之后,他不会留在建康。

    nbsp借口很容易找,古时帝王莫不巡狩,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,自统一六国之后,留在都城的时间屈指可数,最后更驾崩在巡狩的路上。

    nbsp前朝的魏明帝三度东巡,所过慰问乡间长者,体恤百姓疾苦,赐下谷物布帛,被世间称颂。

    nbsp魏文帝时,更有大臣上奏“夫帝王大礼,巡狩为先;昭祖扬祢,封禅为首。”

    nbsp东晋偏安南地,领土有限,封禅没有条件,巡狩实为理所应当。

    nbsp已经制定好路线,沿着秦淮河出发,先东行会稽,拜会曾教导他的大儒,再挑选恰逢出仕之年的郎君随驾,带着众人一路向西,体会一下幽州的繁荣,豫州的武风,顺便让众人亲眼看一眼荆、江两州的战旗,亲耳听一听梁州和益州的战鼓和号角。

    nbsp如果时间充裕,还可以继续西行,沿着桓石虔和王献之谢玄打下的郡县,一路前往姑臧,体会一下西域风光。

    nbsp是否会有人阻拦?

    nbsp耸耸肩膀,压根不在乎。

    nbsp他有钱、有粮、有兵,想搞事?没问题,来,体会一下贾舍人和荀舍人的手段,保管痛哭流涕,幡然悔悟,甚至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。

    nbsp长乐宫中,宦者弯腰走进内殿,伏身在地,禀报太极殿诸事,包括将兵高喊“太后归于后宫,还政天子”,其后司马曜当殿宣读退位诏书,郗愔、王彪之等赞颂天子英明。

    nbsp“诏书宣读之后,殿外的将兵尽数退下。毛虎生和毛安之两位将军跪在殿前,言罪在自身,请勿降罪士卒。”

    nbsp“哦?“王太后挑了下眉,扫一眼老神在在的南康公主,问道,“事情如何处置?”

    nbsp“淮南郡公,”宦者话声一顿,立即改口,“陛下言,毛氏兄弟奉命行事,实为忠君,非但没有降罪,反留其原职,继续守卫台城安全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王太后和胡淑仪交换眼色,心下明白,这两人的确是奉命行事,但奉谁的命可就不好说了。唯一能确定的是,绝不是司马曜。

    nbsp“各处将兵已得旨意,各归原位,不再紧闭宫门。”

    nbsp“诏书宣读之后,官家移往华林园。”宦者顿了顿,似有几分为难,“显阳殿得到消息,皇后尚未移驾,听伺候的人说,隐有不敬官家之语。”

    nbsp王太后点点头,看向南康公主,道:“南康,你看这事怎么办?莫如我遣人过去?”

    nbsp“太后拿主意就好。”

    nbsp不怪王法慧生怒,换谁站在她的立场,都会愤怒委屈甚至是生出怨恨。

    nbsp本就对成亲之人不满意,为了家族,她才咬牙嫁给司马曜。结果却好,大婚当天天子禅位,掰着指头算一算,她估计是“任职”时间最短的皇后,没有之一。

    nbsp仅是关在殿中不出声,已经算是好的。换成脾气暴躁的,直接放火烧了显阳殿都有可能。

    nbsp反正还没圆房,直接仳离?

    nbsp司马曜不是皇帝,好歹也是晋室血脉,从南康公主论,和还是表兄弟。

    nbsp王法慧铁了心要离开,固然可以成功,却不能在大婚当日,至少要等司马曜退居临海,和司马道子作伴。

    nbsp考虑到是自己坑了王法慧,王太后终究叹息一声,命大长乐亲往长乐宫,劝说王氏移到华林园。

    nbsp“如果不想同天子当面,住到偏殿就是。”

    nbsp“诺。”

    nbsp与此同时,消息传至宫外,经过贾秉和周处的安排,传言直指司马曜为了亲政不惜兵困长乐宫和太极殿,威逼王太后和大长公主,胁迫群臣,甚至以文武族人相逼。

    nbsp闻听之人皆是大哗。

    nbsp联系到司马曜之前的名声,对此就有了五六分相信。

    nbsp至于禅位诏书,则解释成淮南郡公挺身而出,在偏殿苦劝天子,莫要做出这般凉薄暴虐之举。又有郗丞相和谢侍中等规劝,包围太极殿的殿前卫当即悔悟,不再助纣为虐。

    nbsp此后,天子醒悟,愿主动退位,众人共举。

    nbsp“如此无德之人,怎配为君!”

    nbsp“大婚之后理当政归天子。如此急切,行此残暴之法,实非明君!”

    nbsp“昔日就有不孝之名,闻听先帝临终之前有遗诏,言新帝无德,江山托付于淮南郡公。”

    nbsp“不能吧?”

    nbsp“为何不能?淮南郡公乃是元帝长孙女,南康大长公主之子,其父亲乃南郡公,前朝大司马桓元子!比起昆仑婢之子,岂非胜出百倍?”

    nbsp“古有言,夫黄天之命,有德者居之!”

    nbsp传言各种各样,中心思想却很统一:司马曜不孝无德,天命所归!

    nbsp建康城地震之时,秦璟已率兵大军拿下酒泉郡,正调转马头,挥师向北,驰袭西海郡。

    nbsp大军在弱水东岸休整,两只雄鹰先后飞至,盘旋在半空,找准秦璟所在,降低高度,发出嘹亮的鸣叫。

    nbsp秦璟翻身下马,举臂接住苍鹰,任由黑鹰落在肩头。解下鹰腿上的竹管,看到绢布上寥寥几行字,迎着江风站立,许久未动,仿佛同广阔的天地融为一体。

    nbsp“将军?”

    nbsp“吹号角,启程。”

    nbsp“诺!”

    nbsp悠长的号角声响彻弱水两岸,骑兵纷纷飞身上马。

    nbsp战马人立而起,发出声声嘶鸣,旋即汇成漆黑的洪流,在滚滚的奔雷声中,一路席卷向北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二百二十九章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