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章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nbsp“伯伟可为猛将,却非帅才。魏起颇富智谋,仍需磨练。”半闭双眼,支起一条腿,手指轻轻敲着膝盖,“求贤若渴啊。”
nbsp贾秉没出声,翻开一卷竹简,记录下方才所言。
nbsp“秉之在写什么?”好奇道。
nbsp“明公言录。”
nbsp“为何?”
nbsp“他日明公建制,史官需有所载。”写下最后两笔,贾秉吹干墨迹,交给,“与其到时费心,不若详细记录,以防出现孙盛之事。”
nbsp默然。
nbsp北伐归来,桓大司马权柄日重,城下献俘虏之后,风光一时无两。
nbsp秘书监孙盛妙手文章,与做出《搜神记》的干宝齐名。笔下著有《魏晋春秋》,录到太和五年,具实记载北伐经过,废帝之因,对桓大司马多有批驳,无半分讳言。
nbsp文章传出,世界人如何评价不论,桓大司马实是怒不可遏。郗超亲自过府言说厉害,孙盛油盐不进,长袖一甩,坚持尊重事实,不肯曲意逢迎,直接将郗超轰了出去。
nbsp“昔太史公固笔史,方有鸿篇成文。桓元子跋扈蛮横,我亦非懦弱之辈!”
nbsp简言之,有能耐你来啊,老子不怕死!
nbsp桓温怒上加怒,你和谁老子呢?!
nbsp当即命人将孙盛的儿子抓来,一通威言恐吓,后者没有亲爹的勇气,只能唯唯应诺,答应一定说服亲爹,将文章重新写过。
nbsp“孙盛不肯曲笔,孙潜携子跪于前,仍是不愿松口,言史家书法无可擅改,竟至拂袖离去。”
nbsp事发时,贾秉恰好在建康,知晓事情的详细经过。
nbsp“其后,孙盛更将文章修改抄录,命人送去北地。”
nbsp说到这里,贾秉语气微沉,明显不以为然。
nbsp“晋同胡寇势不两立,大司马功过无论,北伐两捷不假。其书大司马之过,虽具实情,然言辞过激,宣扬君臣不睦,无异涨胡贼气焰。”
nbsp“此文传扬,于国无益。”
nbsp站在各自的立场,不能说孙盛有过,也不能说贾秉无理。
nbsp孙盛追求事实,不肯曲笔,的确令人佩服。但他将文章传到胡人手中,无论从那个方面看,都有些欠考虑。
nbsp哪怕事实如此,大家也都知道,终归没有摆上台面。
nbsp坚持事实值得钦佩,偏派人送去北地,而且时机不对,落得被苻坚讥嘲。桓大司马名声不好,晋室的名声就好听?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自家人打架,胳膊折了藏在袖子里,不好让外人看笑话,遑论是意图吞并华夏的胡人。
nbsp摇摇头,叹息一声,“所以秉之才做此记录?”
nbsp“然。”贾秉点头。
nbsp“孙盛刚直不改,不肯曲笔。孙潜慑于大司马之威,为保全家门,取得孙盛手稿私下修改,模仿笔迹散于建康,并亲自送至大司马前面,言是其父手笔。”
nbsp事实怎么样,彼此心知肚明。
nbsp桓温不可能真举刀杀人,要的不过是个台阶。有了这篇新文,正名打嘴仗的事自然有人代劳。
nbsp“孙盛所著原文,仆曾经看过。文采非凡,确是佳作。”贾秉道。
nbsp“凡涉及大司马章节,少有赞誉之言。明公亦被大司马所累,被指以仗势倚权,军中逞威,夺部下之功。且无念亲情,无忧孔怀,有奸枭之相。”
nbsp无语了。
nbsp任谁被这么骂都不会开心。
nbsp如果背后骂几句也就算了,大张旗鼓抄录散布,闹得世人皆知,难怪渣爹要暴怒,神仙都会窝火。
nbsp“孙潜改过的文章,是否有涉及我的内容?”
nbsp“有。”贾秉点头道,“照录原文,一字不改。大司马亦未责问。”
nbsp:“……”渣爹果然够渣!敢情骂自己不行,骂别人就没关系?!
nbsp“明公无需担忧。”贾秉淡然道,“于今乱事,有奸枭之名未必是坏事。纵观历代开国之君,可有仁慈之名?”
nbsp夏商周太过久远,从春秋战国到亲王扫六合,从楚汉之争到魏蜀吴三分天下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开国之君都和“仁慈”不沾边。
nbsp刘皇叔属于特例。
nbsp捏捏眉心,回想先时的水煮活人、喜食生肉,到如今无视亲情、有奸枭之相,他和好名声真心不沾边。
nbsp“罢。”
nbsp骂就骂吧,闹心也没用,不过是多添一层烦恼。在他决心问鼎逐鹿时,好名声就同他无缘。史书如何记载,随他去好了。
nbsp马车一路前行,至广陵停靠码头,换乘盐渎大船。
nbsp船身达十数丈,高过百尺,不像寻常河船,更似能远洋的海船。
nbsp大船停靠码头,引人争相围观。
nbsp见到走下马车,不知是谁发出一声惊呼,“是桓使君!”
nbsp“桓使君?”
nbsp“幽州刺使!”
nbsp人群当下沸腾。
nbsp身在盱眙,日常埋首政务军务,尚不知各项政策已传遍临州。尤其是创办书院学校,免学费接纳庶人流民,更是引起轩然大波。
nbsp幽州不提,临近州郡遍地传言,有流民乃至村人富户拖家带口,想要前往幽州,奈何州兵不放行,使钱都没用。
nbsp相邻的侨郡感触最深。
nbsp先时幽州地广民贫,时常面对鲜卑侵扰,属于不能安居之地。
nbsp现如今,慕容鲜卑被灭,秦氏同有生意往来,边境短暂安稳,无需日日担心兵祸。大力发展商贸,寻来耕牛,改造农具,配合朝廷旨意免去农税,减免商税,幽州日渐繁荣,流民更是少见踪影。
nbsp以前大家都一样,吃糠咽菜,一天一顿都吃不饱,还要隔三差五断炊。
nbsp自上任以来,州治所施行善政,郡县官员受过教训,有前车之鉴,不敢阳奉阴违,百姓实打实的得到好处。
nbsp吃不饱的人越来越少。
nbsp只要肯干活,能下力气,甭管男女都能找到活干,哪怕是五六岁的孩童,都能用捡拾的枯草和朽木换钱。
nbsp“听闻幽州发粮,不分黄籍白籍,全部一视同仁!”
nbsp乱世将近两百年,西晋短暂统一,很快又被战火打乱。
nbsp这样的世道,人想要活下去,总要有个盼头,有个希望。看不到半点光亮,心会变得麻木。
nbsp给了这个希望。
nbsp无需刻意推动,随着往来的行商,幽州的消息开始一传十、十传百,临近的州郡都开始晓得,桓使君行善政,不乱发役夫,不苛收重税,州内百姓都能吃饱肚子,安居乐业。
nbsp一路疾行,中途少有停留,自然不会知晓详情。
nbsp车驾行到广陵,在码头登船,碰巧被一名行商认出,当着众人喊破身份。
nbsp人群先是一静,旋即似被触动开关,齐齐向码头涌来。更有小娘子取下簪拆环佩,用手绢包着掷向马车。
nbsp有经验,当下举袖挡脸,对贾秉道:“秉之,劳你替我挡一下。”
nbsp虽不知广陵人民为何如此热情,但三十六计走为上,桓刺使长袖一遮,快行数步登上船板。
nbsp众人不知端的,加上距离有些远,以为站在车前的就是桓使君,绢帕簪钗一并飞出,瞬间将贾舍人淹没。
nbsp护卫健仆反应迅速,挡住涌来的人群,将贾舍人“救”出花海。
nbsp登上大船,贾秉取下发上的一枚木钗,难得笑道:“托明公之福,仆也能有今日。”
nbsp扯了扯嘴角,很有几分尴尬。
nbsp不承想,今天不过是开胃菜,等船队抵达建康,才能真正体会到,什么叫汹涌的人潮,怎样才是爆发的热情。
喜欢。
第一百五十章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