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桓容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九十三章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被人群围住,前后左右皆无出路,整整半个时辰不得脱身。哪怕是跳河,水面照样有人等着,当着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。

    nbsp跳到水里被扔面鼓……

    nbsp后果太严重,不敢想。

    nbsp最终,是南康公主在府中闻讯,知晓儿子被困在秦淮河边,派健仆开出一条通道,才将的马车拉出人群,将他从建康人的热情中解救出来。

    nbsp彼时,马车上遍插钗环绢花,车顶铺了一层绣帕,门前滚动着五六只木槌,一只腰鼓落在车轮旁,被车轮带动,骨碌碌向前滚动,撞上一名围观的百姓方才停住。

    nbsp坐在车里,不敢开门,更不敢开窗。

    nbsp小心的从窗缝向外望,见仍有女郎手持银钗绣帕,满脸都是期待,不禁贴近车壁,当场打了个哆嗦。

    nbsp如此的热情,非寻常人可以承受。

    nbsp幸亏不用在建康过上巳节。不然的话,没被砸死也会伤个好歹。

    nbsp不过,某人不厚道的行为必须记上一笔!

    nbsp默默咬牙,决定派人去谢府门口盯着,哪日谢玄出门,必定临街喊几声,让他也被热情的女郎包围一回!

    nbsp阿黍坐在车厢一侧,展开布巾递给,嘴角禁不住的抖了几下。

    nbsp擦去额头冷汗,嘟囔一声:“想笑就笑吧,憋着难受。”

    nbsp“奴不敢。”

    nbsp车内配备齐全,布巾之外,阿黍又奉上一杯蜜水,道:“郎君生擒中山王,智破鲜卑伏兵,屡次立下奇功,盛名早传大江南北。更不提郎君爱护汉家百姓,行军途中拘束士卒,不许损伤麦禾,战后体恤伤兵,给出最好伤药。现如今,谁不言郎君才高行厚?”

    nbsp放下布巾,没说话。

    nbsp“自古以来,有才德者不少,然能得民望者不多。”

    nbsp垂下眼眸,仍是没出声。

    nbsp“郎君未及冠,已掌一县之政,行仁德之策。今随大军征胡,屡次立下大功,得人心民望,今后成就不可估量。”

    nbsp阿黍虽是婢仆,见识却超出常人。

    nbsp初至京口时,是她帮解开“两只麻雀”的谜团。今日回到建康,当面说出这样一番话,自然引起重视。

    nbsp但以现下的环境,人心民望固然于他有利,却是过犹不及。很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,为今后行事平添阻碍。

    nbsp“阿黍。”终于开口。

    nbsp“奴在。”

    nbsp“我知你是为我好,但有些话不可轻易出口。既入建康,需得慎言。”沉声道。

    nbsp闷声才能发大财。

    nbsp桓氏底蕴不比太原王氏,同吴地高门都相差一截。桓大司马身为权臣,固然能左右政局,但就“人际关系”来说,很难同“成功”划上等号。

    nbsp经过这段时日的观察揣摩,深刻的了解到,在两晋时期,家族门第代表着何种意义。

    nbsp桓大司马手握西府军权,镇守姑孰,扼住建康门户,桓冲桓豁执掌荆、江诸州,掌控多处战略要地,桓氏仍被视为“兵家子”,在诸如太原王氏等高门面前,照样被看低几分。

    nbsp桓大司马再横,到底横不过时代规则。

    nbsp建康高门表面尊敬,背地里依旧各种斜眼,不和你玩!

    nbsp得郗愔相助,又在北伐中屡次立功,的确积攒下一定声望。

    nbsp然而,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低调,绝不能过于得意忘形。否则被有心人利用,传出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“老子造反儿反叛”的话来,终究是一场麻烦。

    nbsp他亲娘是晋室长公主,亲爹却是桓温。

    nbsp这样的身份是柄双刃剑。

    nbsp渣爹时刻防备他,朝中重臣也未必信他。台城之内是什么态度,目前并不好推断。

    nbsp现下桓大司马势大,他可各处结盟,联合外部力量保全自身。

    nbsp一旦桓大司马倒台,他又没有足够的力量自保,今日的盟友难保不会翻脸无情,背后给他一刀,到时谁都救不了他。

    nbsp非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牵扯上皇权政治,自古以来就和干净不沾边。

    nbsp越想越深,始终没有发现,自穿越以来,“皇权”二字首次清晰的印入脑海。

    nbsp“阿黍,政局如此,没有万全的把握,我不想惹上麻烦。”沉声道。

    nbsp阿黍垂首,道:“奴知错。”

    nbsp“恩。”

    nbsp不再多言,放下布巾,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。

    nbsp马车穿过拥挤的人群,沿秦淮河北岸前行,喧闹的人声逐渐稀落,马车行速一度加快,又渐渐减慢。

    nbsp行到一座高宅之前,车夫猛地拉住缰绳,骏马嘶鸣两声,前蹄用力踏地,终于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nbsp护卫登上石阶,府门旋即大敞。

    nbsp数名健仆自门内行出,立在丹墀下。

    nbsp一名高大的少年自府内奔出,蓝色的长袍裹在身上,腰间系一条绢带,愈发显得肩宽背阔,腰窄腿长。

    nbsp“阿弟!”

    nbsp桓祎两步行到近前,见到刚刚跃下车辕的,笑容愈发爽朗,嘴角几乎要咧到耳根。

    nbsp“总算把你盼回来了!”

    nbsp“阿兄。”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在车前立定揖礼。

    nbsp兄弟当面,彼此互相打量,蓦然发现,仅是一年多不见,桓祎足足窜高五六寸,个头已经超过一米八,大有向一米九进军的架势。

    nbsp对比自己,顿感牙酸。

    nbsp他的个头不算矮,并且年纪尚轻,还有成长空间,但身边都是一米八的大高个,类似典魁之类的轻松超过一米九,自己动不动就要抬头看人,着实是心有不甘。

    nbsp看来还要多吃。

    nbsp多吃才能多长!

    nbsp心思急转,为身高下定决心。

    nbsp桓祎依旧是一根直肠子,见他归来满心高兴,顾不得旁人,一把抓住的手腕,道:“数月前你随大军出征,阿母口中不说,心下却着实惦记。我本想去侨郡找你,结果没能去成。”

    nbsp“听说你受伤了?伤在哪里,是否严重?”

    nbsp桓祎嘴上不停,不提立下的战功荣耀,句句都是关心他的安危伤势。

    nbsp“早知道我就再跑几次,有我在,还有哪个胡贼敢伤你!”

    nbsp没说话,只是笑,笑意一直融到眼底。

    nbsp钱实和典魁跟在身后,听桓祎这顿唠叨,都有几分不自在。

    nbsp典魁脾气暴躁,刚要张口就被钱实拉住,低声道:“府君这个样子可是少见,可见同四公子情谊之深。再者言,四公子是关心兄弟,又不是要追究你我护卫失责,休要自讨没趣。”

    nbsp典魁到底不是傻子,冲着钱实哼了一声,权当是表达“谢意”。

    nbsp对这人的性格,钱实已经品得不能再品。和他置气绝对是自己找罪受,远不如放宽心。

    nbsp更何况,见识到荀舍人和钟舍人的七绕八绕,他宁可和这莽汉相处,至少说话不用绕弯,更不会隔三差五心累。

    nbsp提前出发,由钱实典魁护送,先一步抵达钱康。

    nbsp荀宥和钟琳落后半步,带着百余名护卫,打着的旗号慢行,算是引开有心人的目光。

    nbsp他们还有一个任务,将北地得来的部分特产送到广陵,自有石劭派来的船队接手。

    nbsp待广陵事毕,荀、钟二人会转道建康同回合。

    nbsp依照预期,至少会在城中停留半月,等桓大司马请功的表书递送宫中,确定事情不出差错,再启程返回盐渎。

    nbsp为免中途出现问题,荀宥和钟琳的到来十分必要。

    nbsp有他二人在,无论渣爹做何打算,背地里使出什么手段,都能见招拆招,不让属于自己的功劳旁落。

    nbsp桓祎不知的想法,一路念个不停,直到行过两条回廊,仍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。

    nbsp终于有点吃不消了。

    nbsp不过是一年多没见,耿直少年怎么就成了话唠?

    nbsp“阿母和阿姨都在厢室。”桓祎略停住脚步,见到拱桥对面的身影,笑容消去几分,道,“怎么又是他,晦气!”

    nbsp好奇探头,起初有些陌生,仔细搜寻记忆,方才隐约有了印象。

    nbsp“是三兄?”

    nbsp“是他。”桓祎显然很不待见桓歆,叮嘱道,“他不是什么好人,阿弟莫要理他!”

    nbsp惊讶挑眉。

    nbsp换成一年前,桓祎绝少口出类似言语。他要是不待见某人,顶多绕路不与其当面。

    nbsp如此来看,耿直少年或许不只是变得话唠。

    nbsp桓祎不想理人,全当是没看见,拉着就要走人。

    nbsp桓歆特地等在这里,自然不会让他如愿。见两人走上拱桥,桓歆单手支着拐杖,摇摇晃晃上前几步,恰好挡在桓祎面前。

    nbsp此举经过深思熟虑。

    nbsp拦的路,他没那个底气。

    nbsp在建□□活数月,见识到南康公主的种种手段,知晓嫡母对的看重,他不想活了才会给下绊子。

    nbsp对桓祎就没那么多顾忌。

    nbsp纵然他随嫡母生活,能多得几分看重,但究其根本,两人都是庶子,身份相当,只要不是太过分,南康公主未必会过于严厉。

    nbsp桓歆想得很好,桓祎被拦住,他自然能和搭上话;如果桓祎径直撞过来,他大可作势跌倒,出于各种考量,也会主动停下,询问一下伤情。

    nbsp不是他没脑子,实在是过于心急。

    nbsp自大军北伐燕地,姑孰极少传来消息。桓济压根不理他,他主动送去几封书信,都是石沉大海,没有半点回音。实在被烦透了,才会送来只言片语。
第九十三章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