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桓容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六十三章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端午之后,盐渎连下数场大雨,河流水位暴涨,往来船只畅通无阻,旱灾预警解除,倒是有了水患的迹象。

    nbsp即将随大军北上,县衙职吏整日调拨兵器,清点粮库,忙得不可开交。

    nbsp散吏肩负起责任,每日上午至田间地头劝农,督促流民开垦荒田,午后则两人一组巡视河岸,稍有不对即刻发出预警,告知靠近河岸的居民,近日里务必拘束孩童,不得到水中嬉闹。

    nbsp“盐渎近海,且每日有人巡视河岸,府君无需太过担忧。”

    nbsp石劭送来新的流民簿册,册中记录的五百人都将随北上。

    nbsp“北伐之事非同小可,府君既领武职,遇敌来袭责无旁贷,必将对敌接战。”

    nbsp“此五百人均有膂力,大多曾与胡人交战,于刀枪下保得性命,称得上悍勇无畏。其中两人曾为流民帅,虽势力不大,手下多已离散,然对敌经验丰富,可堪一用。”

    nbsp石劭翻开簿册,点出列在首页的几个人名。人名后录有年岁,籍贯以及擅长的兵器。

    nbsp“今其诚心投靠府君,以求得晋身,仆以为,此人可用。”

    nbsp点点头,拿起簿册一页页翻阅,发现钱实典魁不在其中,不禁抬头看向石劭。

    nbsp“为何不将营中将兵录入?”

    nbsp“钱、典等人现为府君私兵,自然不在其中。”

    nbsp说话间,石劭又取出一本册子,记录的人名不到一百,然资料详尽,除本人姓名籍贯,连其家人都有列举。

    nbsp“这八十九人为府君私兵,归入丰阳县公国内,不列入步卒名册。”

    nbsp这个“国”并非指国家,而是封地。

    nbsp依照朝廷惯例,县公私兵属于绝对的个人力量,相当于贴身保镖,除之外,任何人都无权征调。

    nbsp也就是说,五百步卒可归于“朝廷”军队,如果桓大司马愿意,随时可以找借口调走,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。这八十九人则是保命的关键,只要他们在,的生命就有保障。

    nbsp当然,不排除意外情况,例如桓大司马不在乎名声,硬要在众人面前摘了脑袋。

    nbsp事情真到那个地步,这八十九人未必管用,全要靠秦璟留下的部曲救命。

    nbsp“按照府君吩咐,盔甲和皮甲均已造好,另有相里氏制出的竹甲竹盾,县中铁匠集合到一处,正打造铁矛和长枪。”

    nbsp不缺钱,人手也够用,但要打造精良的兵器,材料却是个不小的难题。

    nbsp他想过复制铁矿石,但复制出来该如何解释?

    nbsp最近并无商船抵达盐渎,盐渎境内也没发现矿场,平白无故出来一堆矿石,世人定会产生怀疑。

    nbsp想到可能产生的后果,不禁打个冷颤。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,秘密暴露的下场,他绝对承受不起,

    nbsp放弃走“捷径”,同石劭商议之后,取出金银布帛,向邻近郡县购买打造兵器的材料。

    nbsp换成一百多年前,他要是敢这么干,绝对是抄家砍头、三族夷灭的下场。

    nbsp皇权大一统时期,禁绝私售盐铁绝不只是说说而已。

    nbsp现如今,胡人内迁,北地三天两头打仗,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频率高得惊人。晋朝皇权衰落,士族成为与皇权并立的庞然大物,这种情况下,盐可以大张旗鼓的买卖,暗中做些铁矿石交易,实在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。

    nbsp有石劭摆出算筹,基本没人能轻易占到便宜。大可放开手,只盯着矿石入库,铁匠开炉。

    nbsp“依朝廷军制,两百至三百兵卒为一队,册中流民可分两队,各选队主。”

    nbsp“依仆之见,队主由府君私兵充任,其下的什长和伍长在队中挑选。届时,五百人被大军征调,表现优异者可以私兵名义调回。”

    nbsp“再者,五百人的军器配备需当慎重,情况未明时,当以竹盾竹枪为本,铁器需要押后,确认不会被大军抽调,方可逐人下发。”

    nbsp“府君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nbsp石劭摆开簿册,一项接一项说明,巨细靡遗,不漏分毫。

    nbsp仔细听着,中途并未打断。听到最后,不得不心生感叹,到底是豪商出身,石崇的后人,这样计算下来,除非渣爹真不要脸面,否则休想占自己多少便宜。

    nbsp“善!”

    nbsp南地不缺竹子,现在也没有生态保护一说。

    nbsp制造竹盾竹枪的材料要多少有多少,即便盐渎县内的不够用,完全可以在出发后搜集,一路走一路砍,倒还省去运送的麻烦。

    nbsp说起来,制造竹枪的点子是提出,灵感来源于后世的太平军。早期的太平军何等骁勇,单凭着□□阵就没少让清兵吃苦头。

    nbsp对他的这个提议,石劭大表钦佩。压根不用多说,自发着手安排,制造出的竹枪超出预料,论杀伤力,半点不逊色于铁制长矛。

    nbsp“因时间紧迫,工匠仅制出两幅铠甲,且只有身甲并无头盔。”

    nbsp表示理解。

    nbsp事实上,没有秦璟送来的两个铁匠,这样的“零部件”都不会有。

    nbsp古代的匠人讲究血脉传承,父传子,子传孙,外人绝无法掌握关键技术。不是随便哪个铁匠都能打造铠甲兵器,找不对人,纯属于浪费时间和力气,不会有半点收获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经过百年战乱,有该类手艺的匠人多被搜罗一空,秦璟能送来这两人,可谓是极大的人情,想了一天一夜,都不知该送出什么样的谢礼。

    nbsp“公输和相里几人正赶制武车。”

    nbsp“武车?”微感诧异,挑眉道,“他们不是在造粮车?”

    nbsp“粮车已经造好,仆昨日看过,每车仅需一匹驽马,借人力亦可推动。”石劭想起新制的粮车,不禁现出钦佩之色,“临到扎营时,粮车立起木板可为防御,兵卒尽可歇于车上。”

    nbsp“果真?”大感兴趣。

    nbsp石劭点点头,出言道:“府君何妨亲往一观?”

    nbsp“那统筹粮秣之事?”

    nbsp“府君放心,仆与钟舍人自会商议。”

    nbsp“好!”

    nbsp当即起身,唤两名健仆跟随,大步离开县衙后堂。

    nbsp石劭收拾起簿册,询问过健仆,穿过两条回廊,寻到正清点军粮的钟琳。

    nbsp说起钟琳,就不得不提在流民中寻宝捡漏的举措。当时定下五六人,最终能通过“考核”的却只有两人。

    nbsp一个是出自颍川荀氏的荀宥,另一个则是出自颍川钟氏的钟琳。

    nbsp前者擅谋略,熟读各家兵书,颇有先祖荀彧之风。后者擅内政,同石劭配合默契,短短时日内,盐渎县政焕然一新,盐亭各项条例也被重新规划,盈利增加数倍。

    nbsp如果没有雄心壮志,也没遇到各种内忧外患,大可趴在金山上悠闲度日,当个甩手掌柜也能富足一生。

    nbsp当然,这样的事只能想想。

    nbsp现下并非太平盛世,盐渎越富,越不能掉以轻心。

    nbsp没有自保力量,盐渎只会沦为他人盘中的肥肉,下刀切成数块,几口吞入腹中。

    nbsp“孔玙,库中存粮可清点完毕?”

    nbsp“还差一百三十石。”钟琳头也不抬,面前摆着簿册和算筹,一手计算库中存粮,一手提笔相记录,可谓分毫不差。这份本事连石劭都羡慕不已。

    nbsp“敬德怎么这时过来?”钟琳记下一行字,开口问道,“府君可有吩咐?”

    nbsp“并无。”石劭将手中的簿册放到一边,正身坐到钟琳对面,道,“随府君北上的步卒已做好安排,孔玙录完军粮,可与我同去寻仲仁。”

    nbsp“怎么?”

    nbsp“你我三人总要留一人在盐渎。”石劭正色道,“依我之见,仲仁擅谋略,随府君北伐,一路上可出谋划策。你我擅经济内政,留在盐渎更为妥当。”

    nbsp钟琳没有马上回答,而是仔细录完最后几行字,接过婢仆递上的布巾,一边擦手一边道:“敬德所言甚是。然此事还需禀报府君,由府君裁量。”

第六十三章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