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回·惊蛰·雷鼓振阳息风湍(下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状斑纹。更奇的是,水面上漂浮的雨珠突然排列成《针灸甲乙经》的“惊痫脉证”图谱,每颗雨珠都对应着洛神花的一根根须,恰似天地在共同书写一部“雷药治风”的活教材。

    nbsp亥时将近,雷水解卦的能量达到顶点,洛神花的根系深处传出万马奔腾般的轰鸣——那是“雷气”在人体内的十二正经中巡行,每过一经便留下“定惊”的药印:心经留朱砂点,肝经嵌琥珀片,脾经埋茯苓块,肺经插沉香屑,肾经种磁石粒。当轰鸣渐止,洛水恢复平静,水面倒映的星空里,北斗七星的“摇光星”与洛神花的“雷丸”共振,形成“天震地坎”的能量闭环,将残余的风邪尽数镇伏于花根之下。

    nbsp七、天人同修第三候

    nbsp子时正刻,北斗七星的斗柄精准指向“天渊”方位,洛水之滨的时空如古琴弦般震颤。洛神花的三茎六叶同步发出黄钟大吕之音,每片叶子的气孔开合如潮起潮落,吞吐着来自北极星的“紫微真气”与洛水深处的“玄冥阴精”。花茎表面的十二地支古篆依次亮起,子位(足少阴肾经)泛黑光如墨,丑位(足太阴脾经)凝黄气似蜡,直至亥位(手少阳三焦经)腾紫焰若霞,形成“地支应经,子午流注”的活体时钟。

    nbsp阿桑的影子与洛神花投影叠合的瞬间,她感到足底“涌泉穴”有冰凉之气破土而出,如洛水逆流而上,经“太溪”“复溜”等肾经穴位,直达“京门”肾募;头顶“百会穴”则有温热之光从天而降,似雷神之火顺督脉而下,过“风府”“大椎”,汇入“命门”火府。两股气流在“膻中穴”相撞,竟凝成一枚核桃大小的“阴阳鱼”,鱼眼分别闪烁着洛神花的青芒与阿桑的瞳光,正是“天人同构”的终极印证。

    nbsp老郎中拄着拐杖踏入光圈,杖头嫩芽已长成三寸高的“人形花”,其根系与主花根须在地下结成“铜人针灸图”——主花根须为“正经”,嫩芽根系为“奇经”,根须交叉处生出的菌盖如穴位贴敷,正对应着“八脉交会穴”。他轻叩杖头,阿桑腕间的“寸口脉”立即浮现出洛神花的叶脉纹路,而花茎上的“太冲穴”位置,同步跳动着与她脉搏同频的青芒,恰似《难经·一难》“寸口者,脉之大会”的活体演示。

    nbsp此时,洛水中央升起直径三丈的“水脏全息图”:洛神花化作“先天之本”的肾脏,老龟化为“后天之本”的脾脏,鸿雁群组成“决渎之官”的三焦,共同演绎“肾主水,脾运化,三焦通利”的治水三法。花根深处喷出的柱状水雾中,隐约可见无数小人形“水官”,有的肩扛“茯苓”铲土(健脾利湿),有的手持“泽泻”疏浚(泻肾浊),有的头顶“桂枝”通阳(化气行水),在“肺为水之上源”的影像中搭建“提壶揭盖”的虹桥。

    nbsp最震撼的是,当“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”的星象能量达到峰值,洛神花的花苞突然裂为十二瓣,每瓣显化出不同的上古医典:《黄帝内经》论“风”篇悬浮于酸瓣,《难经》“五十八难”(论痫)闪耀于苦瓣,《神农本草经》“上品”(养血息风药)流转于甘瓣,《伤寒论》“治风剂”燃烧于辛瓣,《金匮要略》“水气病”凝结于咸瓣,其余七瓣分别映出《千金方》《外台秘要》《圣济总录》等典籍的风病论治精要。金书光芒中,无数“药精灵”手持微型典籍,如蜂采蜜般穿梭于花瓣与经络之间,将“平肝息风”的治法注入阿桑的“风池”“肝俞”等穴位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阿桑感到体内有千万条丝线被同时轻拽,每条丝线都连接着洛神花的一根根须——足厥阴肝经对应花茎左侧的青须,手太阴肺经对应右侧的白须,任脉对应中央的黄须。根须输送的药液分三色:青色液(酸收)修补肝阴裂隙,白色液(辛散)清扫肺经风痰,黄色液(甘缓)加固脾土堤防。当三色药液在“中脘穴”汇集成“三才息风膏”,她腹中竟传来隐隐雷鸣,那是“雷气”在荡涤三焦的风邪余孽。

    nbsp子时将尽,洛神花的叶片缓缓闭合如眼睑,阿桑的影子也随之与花影分离。她低头查看,发现鞋面的“水精”已排列成《奇经八脉考》的图谱,每个穴位对应处都生长出极小的药草:“申脉”旁生防风,“照海”边长牡蛎,“公孙”穴侧立白术,“内关”位上挺天麻,正是“奇经八脉治风”的药阵雏形。而远处的山峦间,春分的莺啼已隐约可闻,洛神花的茎秆上,“春分芽”正顶着冰晶舒展,芽苞内部竟已勾勒出下一个节气的“阴阳平衡”图景。

    nbsp此刻,整个洛水流域的“风脉”已重归平和:被风折的竹枝在“曲池”穴位置生出愈伤组织,宛如天然的“续断”药痂;因风落叶的古木在“肝俞”对应处萌发新芽,芽尖挂着“养血荣筋”的露珠;空中的柳絮自动避开人群,转而聚成“肺经”形状,在“合谷穴”方位凝成“润燥息风”的云团。而洛神花根系深处,一枚枚“雷气结晶”正沉入泥土,化作来年惊蛰的“醒肝种”——那是天地间“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”的永恒接力。

    nbsp结语·甘露流津润太和

    nbsp夫雨水者,非独天之水,乃天地交感之津液也。洛神花以木气疏泄肾水之瘀,借火德炼化脾湿之滞,使清者升华为雾露养肺,浊者沉降为江海滋肾,此等“提清降浊”之妙,非深谙《周易》“既济”“未济”之道者不能为。其花萼藏阴阳之枢机,根系通地脉之经络,诚可谓“人身疾病照影镜,天地气脉调音师”。

    nbsp赞诗曰:

    nbsp玄露凝珠结太初,木蒸肾水灌神都。

    nbsp三焦化气通银汉,九窍流津润玉壶。

    nbsp甘缓脾湿生慧草,咸滋肾火育灵株。

    nbsp若问太和何处觅,花影摇红月满湖。

    nbsp预告·惊蛰第三回

    nbsp却说雨水之后,阳气渐盛,雷神将行“鼓振阳升”之职。届时洛神花如何应震卦之象,化解“风木妄动”所致的眩晕抽搐?且看那:

    nbsp雷叩天关万窍开,蛰虫惊起绿萍催。

    nbsp洛神花舞青鸾袖,散作平肝息风媒。

    nbsp欲知惊蛰时节,洛神花如何以“酸收甘缓”之性调和肝风,且看下回分解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三回·惊蛰·雷鼓振阳息风湍(下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