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温风至时清暑湿 蟋蟀居壁补心脾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; nbsp第五折·食新米时施妙剂

    nbsp未时初刻,藿娘带着众人来到“五香草田”。这里的田地按五行方位种植着藿香(东,木)、佩兰(南,火)、茯苓(中,土)、薄荷(西,金)、菖蒲(北,水),中央的水池中漂浮着睡莲,花瓣上的露珠竟呈五色。她摘下七片藿香叶、五片佩兰叶,放入石磨中,加入茯苓粉、白术粉,以竹沥水研磨成膏。磨盘转动时,竟发出“汩汩”的声响,恰似人体肠胃蠕动。

    nbsp老陈服下膏方,片刻后感觉有一股清凉之气从胃脘升起,逐渐向四肢扩散。他打了个深长的饱嗝,喷出一股混合着藿香、佩兰的香气,腹中的胀满感竟如退潮般消退。虎娃喝下用藿香露调的茯苓粥,三日后舌苔转薄,食欲渐振,后颈的湿疹也结痂脱落,露出新生的淡粉色皮肤,如荔枝果肉般鲜嫩。

    nbsp李郎中摸着虎娃的脉,惊喜道:“濡脉转缓,滑脉转清,此乃‘脾湿得化,心阳得展之象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言‘湿阻气分,当用芳香辛散,今用藿香、佩兰,真乃‘治暑湿如鼓桴应的妙法。”

    nbsp藿娘取出荔枝壳,蘸取膏方在船舱内壁绘制“驱暑符”,符咒遇湿气即化,化作无数细小的藿香叶虚影,在舱内循环飞舞,散发出持久的清香。“此符借五香草气,合北斗七星之势,可使暑湿不得侵,清阳常升发。”她解释道。

    nbsp第六折·祭天祀祖话医理

    nbsp申时三刻,村落响起“小暑祭”的铜锣声。百姓们在荔枝树下摆设祭坛,坛上供奉着用藿香、佩兰编织的“五谷龙”,龙身缠绕着茯苓、白术制成的“祛湿饼”。藿娘趁机向众人传授“小暑养生诀”:“小暑时节,宜‘轻清宣化,淡渗利湿——晨起饮藿香薄荷茶,午间用佩兰叶敷脐,黄昏食茯苓粥,可保暑月无虞。”

    nbsp她指着祭坛上的“五谷龙”:“龙者,行云布雨也,今以五香草成龙,寓意‘化湿如行云,渗湿如布雨。然化湿不可过燥,渗湿不可伤阴,需留三分湿气,以养脾胃之润。”

    nbsp阳翁望着田间补种的薏米苗,苗叶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:“薏米与藿香同属甘淡,可作夏日食疗。此乃‘以食代药,亦合‘脾喜燥恶湿之理,顺脾性以治脾病。”

    nbsp第七折·阴阳争处话玄机

    nbsp酉时初刻,夕阳将珠江染成琥珀色,江面上的暑气与湿气交织,形成层层叠叠的“水云纹”。藿娘望着西方天际的土星与火星,此时两星呈“土火相生”之象,却有金星从中调和,形成“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”的循环。

    nbsp“小暑者,‘暑气未极,湿邪正盛,如人至中年,应酬繁多,脾胃渐虚。”藿娘轻抚通灵根,根须上的黄色纹路此刻如良田万顷,“脾为后天之本,需‘薄滋味,省思虑,节嗜欲以养之。今用藿香、佩兰薄味轻宣,茯苓、白术淡渗缓补,正是‘轻可去实的治则体现。”

    nbsp芩儿点头附和:“《脾胃论》云‘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。今治暑湿,非独为解暑,乃固脾胃之本。此乃‘治未病之要,如筑堤于未溃之时。”

    nbsp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“轸星”(主风):“轸星明,则风邪盛。此乃提示我们,清暑需兼祛风,以防‘湿随风动。藿香、佩兰轻清透散,正合‘风药润剂之妙,可避燥伤阴之弊。”

    nbsp正说着,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,玉简上刻着:“小暑治湿,需知‘湿邪黏滞,如油入面,非一日可化。”藿娘微笑道:“青帝此谕,道破‘治湿需缓图的玄机。正如这珠江水,虽急流奔涌,却需层层疏导,不可急于求成。”

    nbsp结语·小暑金将伏

    nbsp小暑者,暑湿交蒸,如人在蒸笼,非轻清不能透达,非淡渗不能疏导。芩儿与藿娘以“芳香化湿、淡渗健脾”之法,拨脾胃之枢机,解暑湿之困厄,正是“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”的医道智慧。看官须知,治暑湿如理乱丝,需抽丝剥茧,次第分明,此回不过初涉暑湿之境,更精彩处,且看下回分解——

    nbsp赞诗

    nbsp《小暑·咏藿香》

    nbsp小暑温风动岭南,藿娘采药入烟岚。

    nbsp青囊盛得罗浮露,玉杵舂开瘴疠潭。

    nbsp七叶香飘清暑湿,三焦气畅补脾肝。

    nbsp最宜茶煮蝉鸣后,半枕荷风半枕酣。

    nbsp预告·第十一回nbsp大暑·腐草为萤清热毒nbsp土润溽暑补肝肾

    nbsp且说芩儿等别过岭南渔民,行至川蜀山地,忽见山谷中腐草化萤,光芒诡异如鬼火,山民们面生疔疮,溃烂流脓,更有老者患“骨蒸劳热”,午后潮热,盗汗遗精。细查之下,方知今岁大暑节气,少阳相火主气,厥阴风木客气,风火相煽,致“热毒入营,肝肾阴虚”。正焦虑间,忽闻竹林深处传来琴音,一位身着白衣的老者负手而来,鬓边插着青蒿,腰间悬挂的葫芦里装着鳖甲、知母,衣袂上绣着“清营凉血”四字……

    nbsp(第十回完)

    nbsp注:本回紧扣小暑“暑湿困脾”的特性,融入五运六气(湿土主气、暑湿伤脾)、脾胃理论(芳香化湿、升降相因)、药物配伍(藿香与佩兰相须、茯苓相使),通过暑湿神考验、五香草田等神话场景,阐释“轻可去实、芳香化浊”的中医思想。藿娘的形象对应藿香的“辛香化湿”特性,荔枝林、竹沥水等元素强化其“入脾肺经、解暑止呕”的药性。后续章节将围绕大暑“热毒炽盛”的特点,结合清热凉血药物(如青蒿、鳖甲),展开“清营凉血、滋补肝肾”的医道传奇。

    喜欢。

温风至时清暑湿 蟋蟀居壁补心脾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