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宋小农民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825章 农民与土地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72小说]https://m.72xs.info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r/>
    安国百姓都在等着夏麦丰收。金黄的麦田,给了他们生活有力的保证。

    这些麦田,只需缴纳很少的税赋。藏粮于民,是潘小安一贯的政策。

    潘小安对于治理一个国家,并没有细致的概念与方法。

    但他始终坚持,与现有的朝代相反的路去走。这样即便走的不对,也绝不会重蹈覆辙。

    就好比田亩。

    百姓们对自家的地,总是精细的管理。

    他们认真的翻地,把土壤晾晒,名为熟地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,可以更大程度的消灭地里的虫卵。

    他们辛勤的锄草,就是为了减少草对主粮营养的掠夺。

    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“草盛豆苗稀,晨兴理荒秽。”这道理,连陶渊明都懂得。

    而增加地肥,百姓们更是有着很多办法。最为基本的就是歇地。

    歇地有这样一些办法。一是种一季,歇一季。

    一是交换种植:今年种地瓜的地块,明年改种花生。又或者全都种上大豆。

    再有就是加肥。没有化工肥料时,最常用的就是草木灰。

    草木灰很好理解,就是草木燃烧后的灰烬。

    再有就是粪。人类和动物的粪便,经过培土熟肥,或者沟渠沤肥之后,把肥撒到地里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淤泥覆地。淤泥产自河道。沉淀下来的臭泥,都富含营养。

    当然,这种肥,需要很大的体力和人力。只有最勤劳的一部分人,才会下这么大苦工。

    对自己的土地,不管怎么细致照看,都不为过。毕竟,这土地是自己的。

    薄刃镰刀的使用,加快了麦子的收割。地板车的使用,加快了麦子的运输。

    骡子,驴子,黄牛配着石碾的使用,加快了麦子的脱粒。

    牛粪槐筐加高粱遮片的使用,可以将麦子更好的储存。

    大人割麦,小孩扛,老人则在地里捡。这种家族式的劳作,提高了生产力,也稳定了这个时代。

    村里的杏树,花已经开败。鸡蛋大的杏子,开始上黄。

    摘下几颗杏子,蹲在麦田里吃。解渴又解饿。

    百姓的脸上有汗珠,汗珠下的嘴角,却是微笑着的。

    “夫人,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。”

    “二嫚,你说的对。去年冬天雪大,官人总担心,今年麦子会减产。

    好在上天保佑,又是一个丰收年。”

    张月如行走在麦田路上,头上是皎洁的月光,沟渠的河水里,也有一个月亮。

    哗啦啦的流水里,不时还有鱼跃出。这乡村的风光,总是格外醉人。

    “夫人,二嫚。你们两个辛苦了。”安心心疼。

    张月如与二嫚身上满是灰尘。麦子上的灰,总是不经意间,沾到人的身体上。

    安心帮张月如搓澡。张月如有些害羞。

    “安心,我自己来就可以的。”

    安心嘻嘻笑起来,“姐姐,咱俩都一样。你害怕吗?”

    张月如嘟嘟嘴,“怕啊,我怕你这个坏家伙,挠我痒痒。”

    “夫人,真的需要这么累吗?我很心疼你。”

    张月如点点头,“需要的。官人说,当你开始嫌弃这个行当时,就走到了它们的对立面。”喜欢大宋小农民请大家收藏:

第825章 农民与土地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